主講: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陳欣希教授
*.研習重點摘要
1.文本不同,但閱讀的本質是相同的,課外閱讀和課內的內容如何相承?
2.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和文本的橋樑-說書人(把故事說給學生聽)、導讀者(讓學生喜歡聽並會主動拿書看)、引導者(利用學習單引導學生閱讀)。
3.繪本的特色是有圖像也有文字,日語中繪本的意思就是圖畫書。大人通常注意的是解讀文字的能力但有時忽略圖畫中的訊息。
4.利用Picture This (by Molly Bang)這本書來說明圖像帶給讀者的感覺,任一個符號是要在脈絡中才能知其意義。
5.無字書:Zoom 鏡頭下的大世界~繪本只適合年紀小的嗎? 這本書可以帶給孩子甚麼?每一頁透過老師的問題,引導孩子觀察,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。
6.繪本:雨傘~
(1)首先從封面讓孩子去預測這本書可能在說甚麼?讓孩子要能主動去提取訊息(主動閱讀)。
(2)利用故事接龍的方式,讓大家一起看圖說故事,可以培養孩子聆聽的能力(通常孩子聽了後面會忘了前面的人說過甚麼)。
(3)看圖說故事的能力:看單一圖像的訊息前後兩張圖像關係的連貫加入自己的想像
6.繪本:Frog, Where are
you?(by Mercer Mayer)
(1)挑出4-6張代表這本書的圖片(摘要能力,摘要不一定是用文字)
(2)看繪本之前,看封面的時候,可先問孩子五個問題:封面看到了甚麼? 他們在做甚麼? 他們的心情如何? 書名是…?
猜猜看,這本書在說甚麼?
(3)剛開始的時候,可以先用三張圖片問孩子,那一張圖片比較不適合?(淘汰法),再利用問題幫孩子搭鷹架,提示孩子線索(如:青蛙逃走),協助孩子理解內容與摘要能力(找重點)
7.繪本:第五個 文/恩斯特
揚德 圖/諾爾曼 榮格
(1)同樣的一開始問孩子五個問題:看到了甚麼?這些玩具哪裡受傷?醫生在哪裡啊?第五個是誰?......故事開始,問孩子看到甚麼?(受傷的部位好了、心情不一樣、哪一個印象比較深刻、一直等待的心情)
(2)利用問問題引導孩子去讀到書中(圖畫中)的訊息
8.老師要問好問題,問好問題來幫助孩子理解。
好問題符合PERLS四層次直接提取的訊息直接推論(如:第五個是誰?)詮釋、整合(如:看完醫生後外表的改變?心情的改變?)形式內容深究(如:為什麼把小木偶安排在最後一個?)
9.主題閱讀~
(1)同一系列看可以看出趣味性。桑達克說過:看文字是一個故事,看圖是第二個故事,而文字和圖就是第三個故事。舉例:大猩猩晚安、10minutes till Bedtime/ Peggy Rathmann,在圖中會有在其他本書中出現的人物和角色,讓閱讀更有其趣味性。
(2)和孩子看書就是要有耐性,大人往往急著唸完文字,而孩子會看到大人所沒有看到的,孩子未識字前看圖能力(觀察力),即是獨自閱讀能力,先培養孩子看圖自我娛樂說故事。
(3)和孩子互動時,我們所教的能力就是讓孩子有獨自閱讀的能力。
10.繪本:螞蟻和西瓜 文/圖 田村茂
(1)簡單的繪本亦能進行閱讀理解
(2)問問題是老師最常用的方式,但有時候問的問題可能會讓孩子離開文本,因此問好問題與文本相關的問題可以協助孩子理解文本。
(3)解讀繪本,用問題引導孩子看到閱讀的樂趣;提問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文本。
11.建議:若想要更深入了解閱讀,辦理系列性研習才能深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